新闻中心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给广东乡村带来了什么?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给广东乡村带来了什么?

文、百千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今年暑假,程突村带肇庆四会果农严勇国又在沙糖桔种植基地见到肇庆学院的击队学生,他第一时间问起果园病害智能化监测系统的东乡进展。“希望能尽快落地应用,百千减轻我们的程突村带负担。”

严勇国的击队期待背后是偏远乡村对技术的渴望。类似的东乡需求不在少数。为此,百千广东共青团组建上万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程突村带奔赴全省县镇村开展定向服务。击队近日,东乡羊城晚报记者前往肇庆,百千实地探访“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程突村带了解他们如何发挥专业特长探索解决乡村发展的击队现实难题。

新技术:用智能系统为果树“看病”

盛夏,四会市黄田镇沙糖桔种植基地,传来“嗡嗡嗡”的声音。仔细一瞧,原来是无人机穿梭其间。“它正在从不同角度拍摄果树”,肇庆学院学生陈佳鸿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图像上传到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斑块、虫卵等特征,判断有无病虫害以及感染程度,参照采取防治措施。

说起来只是简单几步,陈佳鸿和同学们足足研究了一年半。他们前期调研得知,病虫害防治是影响果树生长、收成的关键环节,但是种植面积大导致纯靠人工检查费时费力、效果差。再加上黄田镇是沙糖桔发源地,种植面积达2.5万亩。由此启发学生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给果树“看病”,帮助农民快速、准确识别病虫害。

综合计算机、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老师的建议,他们反复试验、调整,初步搭建起面向大规模果园的智能化病害监测系统。前端无人机采集图像信息、地面桩监测温度和湿度,接着病害检测系统处理数据,实时输出结果。指导老师朱嘉贤表示,难点在于分辨果树感染何种“疾病”,因为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环境引发的病虫害均有差异。“需要依托庞大数据库,不断训练系统,减少误差。”

于是,今年暑假陈佳鸿召集师弟师妹组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下乡采集数据。“现在系统可以识别黄龙病、黑斑病、炭疽病、细菌性褐斑,还不够多,要不断优化模型,争取覆盖全部病种。”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无人机在果园飞一圈后生成病虫害详情,推送至手机APP,农民点击即可查看。顶着炎炎烈日,这群大学生一头扎进了上百亩沙糖桔林,操作无人机分片区巡查。

突击队的到来,让果农严勇国很是高兴,他一直盼着智能系统早日落地。“对上了年纪的农户尤其有用”,50多岁的严勇国近来感觉体力不如从前,更加想多个“帮手”。而且,他觉得,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种植沙糖桔的门槛。过去,很多人找严勇国学沙糖桔种植,最后都被病虫害劝退了,“既不懂又不会治。”如果有了新技术,新手也可以对症下药。所以,每次遇到学生们,严勇国都会关心研发进度,对沙糖桔病虫害的成因和特性更是知无不言。

七八月份正值沙糖桔膨大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陈佳鸿和队员们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获取沙糖桔树的基础信息,在果园里一待就是大半天。看着大学生忙碌的身影,严勇国感叹:“有年轻人,还是不一样。”

新方法:优化育种助力南药产业发展

百公里之外,德庆县高良镇,另一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也在土地里“埋头苦干”。测量根茎长度、观察叶子状态……肇庆学院教师邵玲带着队员们详细记录巴戟天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已有半个多月。

高良镇是南药巴戟天的主要产区,全年交易额高达五六亿元。种植加工巴戟天成为村民增收致富来源。然而,扦插育苗成活率低、产量少、种植周期较长,制约了当地巴戟天产业发展。瞄准痛点,近年来,邵玲及其团队采用优良种质选育和快繁技术,研发出脱毒、生根快、具有原种性的巴戟天组培苗,并联合当地种植合作社向村民推广。

据了解,相比传统育苗,新型育苗方法成活率提高至九成,何伟良的合作社年销售额增长45%。今年暑假,邵玲带着突击队员又向高良镇21个村的种植户赠送了6600株巴戟天组培苗。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人’。”邵玲说的正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员,他们负责在大棚驯化组培苗,让其达到符合土壤栽种的标准。“组培苗非常脆弱,不能直接从实验室转移到农田,需要过渡适应自然环境。”其间,队员们分工“照顾”幼苗,密切关注长势,还经常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何伟良交流经验。

令何伟良惊喜的是,突击队员提出了不少“金点子”,比如驯化巴戟天组培苗所用的基质配方。大三学生黄彩丹介绍,他们前后尝试了8个配方,历时5个多月才找到最佳方案。目睹着幼苗茁壮成长,黄彩丹瞬间体会到把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意义。“只要对乡村建设有一点点帮助,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上一篇:迎着朝阳贺国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江畔举行国庆“快闪” 下一篇:新老款宝骏560中控仪表台防晒避光垫工作台遮阳汽车内饰配件改装

Copyright © 2024 lana電子煙官網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